高校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刻不容缓
2018年08月30日 16:59  点击:[]

当代大学生最经常接触的媒体就是网络,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进行沟通和交流,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发表观点的重要媒介。高校网络媒体作为校园里的一个主要媒体和重要信息源,发挥着宣传、引导和活跃校园文化的作用。要掌握高校校园舆论的主动权,必须充分认识网络媒体的特点及其对校园舆论的影响作用,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占据网上舆论的制高点,成为引导和影响校园舆论的重要力量,让其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校园和谐、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作为国内应用最广泛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厂商之一,北京西盈长期服务于全国各大高校,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有深入研究,对高校舆情管理有丰富应对经验。根据北京西盈网络舆情分析中心提供的相关统计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类型可以分为:

有关社会稳

高校一直是各种社会思潮的风向标、晴雨表。社会的风吹草动也会无时不在地影响校园。校园事件也会波及到社会,影响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北京西盈高校网络舆情监测报告显示,当前校园论坛中,尽管涉及社会稳定的帖子较少,多数师生都有正确的政治立场,但部分师生往往政治敏感度和洞察力不够,对帖子的内容把握不准,极易被人利用;也有个别师生缺少应有的理性,以激愤的情绪发表过激言论,如果引导不好,就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

有关学校声誉

自从教育部调整高校招生政策之后,很多高校都是进行自重招生,那么这里面就有涉及到生源竞争问题,当然这与企业的经济竞争有本质上的不同,但高校的品牌效益也确实能够影响到一部分学生的志愿填报。学校形象和声誉是大学的文化品牌和精神体现。任何一所大学都十分珍惜和爱护自己在长期的办学历史和文化积淀中所形成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形象,这是学校不断发展创新和开拓进步的精神动力和文化遗产。在当前,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一些严重有损学校声誉与形象的贪污腐败、学术不端、污损师德的重大事件,给高校的日常管理、教学秩序和持续发展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有关校园安全

主要指涉及师生员工的突发公共卫生类事件、事故灾害类事件,如学生中毒、火灾、建筑物倒塌、拥挤踩踏、校园重大交通安全事故等影响学校安全与稳定的其他突发事件。伴随近年来的高校大规模扩招,学校基础建设与规范管理滞后发展步伐,由此而带来的是校园管理的局部缺位,有时会酿成影响到校园整体安全和稳定的重大事件,包括校园内外涉及师生利益的各种集体罢餐、罢课等群’体性件;师生的非正常死亡、失踪等可能会引发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事件。

有关管理决策

在网上,师生员工会对学校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心工作发表议论,这是师生员工民主参与和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北京西盈高校舆情监测系统从校园网BBS 或贴吧收集的信息显示,师生较多关注学校关于教学、科研、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学科发展、各类收费、招生、考试、奖惩、住房、福利、餐饮、师德建设等领域工作,并表达自己的态度、看法和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这些舆情信息一般是网民经过一定思考形成的个人意见或态度,往往比较客观和理性,有比较高的参考价值,值得高校关注、重视和认真对待。

有关师生权益

网络的开放、隐匿和自主等特征给每一个网民提供了一个自由宣泄情绪和自主表达好恶的空间。同时,也使得一部分人对于他人的人身攻击和人格侮辱变得恣意和张狂,这已经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公民基本权益。网络流行的“人肉搜索”,在网上未经同意公布当事人的姓名、电话、地址、照片、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严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甚至引起部分网民上门骚扰,严重干扰他人的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甚至构成犯罪。

这些舆论的真实性以及事情的严重程度,都需要关注,不管是否属实,任何一个人都无权公开侮辱一个人,即使是一个罪犯,他的基本权益也应受到法律保护。可想而知,当这些舆情出现时,对当事人带来的是巨大的痛苦和难以修复的心理创伤。

其他相关舆情

网络世界是开放的,任何人在论坛上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主张,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利用网络发送有害信息,进行色情、迷信等宣传活动。在校园论坛、校外贴吧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一定程度的色情等不良信息充斥其中,严重破坏了整个贴吧的话语氛围和交流环境。另外,还有包括学习、情感、思想、学术、生活体会等方面的舆论内容,它以言论者的平等交流为基础,以满足当下生活的精神需求为主要目的,通常有比较稳定的舆论主题和舆论氛围。也有一些寻找帮助和需求的信息,它的特征具有明显目的,针对具体人和事,信息指向关系清楚,一般不会产生网络纷争。根据西盈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在高校用户中的反馈与服务经验,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策略可以总结为:

建立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

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以服务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为宗旨,为学校领导和师生之间搭建信息传递的通道。高校应成立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组建一支以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学干部为主的、政治可靠、知识丰富、数量充足并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志愿者队伍,从事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工作,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围绕热点问题主动撰写贴文,有效引导网上舆论,并定期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整理,提供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对网络舆论反映突出的问题,应及时上报校领导,同时抄送相关部门,并将对解决问题的情况及时反馈和答复,做好网上舆论的引导工作。

健全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在今天多元化的大众传播环境里,信息不透明、不公开在受众心目中就极易被认为“有猫腻”。可见,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必要法宝。按照信息透明公开原则,高校可设新闻发言人,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制度,可以使“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公开”。通过新闻发言人,实事求是地把真相和事实及时告诉师生,发布辟谣信息,把公众关心的相关动态信息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通过手机和网络等方式及时、快捷地告知公众,不仅有助于提高高校工作的透明度,更有利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和化解,从而有效地稳定局面,安定人心。

培养“意见领袖”

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最尖锐的一部分,但网络舆情只是反映一定的社会民意,它不等于全民立场。也就是说,网络舆情有偏差,有倾向性。由于长期以来,公众在传统媒体中找不到负面信息,于是突发事件中,网络成为人们了解真相的唯一渠道。尤其当网络上出现海量的信息时,一般公众往往会无所适从。这时候,他们更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作为自身决策的重要依据。意见领袖往往是网络世界中的舆论主宰和引导者,在网络舆论表达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他们的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一般被版主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通过他们影响舆论走向,倡导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舆论导向。

与地方政府形成联动机制

为适应网络时代打击新型网络犯罪的需要,地方政府公安部门都成立了网络警察或网络犯罪管理专门机构,配以专人并以高科技手段打击网络违法行为。作为高校,应积极与地方政府媒体单位、公安部门、网络管理部门建立实时联动合作机制,密切双方关系,相互加强信息沟通,关注网络舆情动向,强化舆情引导职能,共同促进高校的安全与稳定。

加强网络传播规范教育

以知名专家为主体,举办网上网下具有高关注度和参与度的大学生喜爱的专题讲座、品牌论坛,使校园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的重要阵地,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大学精神的重要阵地,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获取知识信息的宝库。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原则,建立有大学生广泛参与的具有吸引力、亲和力、影响力和感染力,体现大学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页,使校园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主要平台,成为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加强对教职工的网络法制知识宣传教育,开展网络德育与行为规范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网络意识,规范上网行为,养成文明的网络行为,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不断减轻和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

利用舆情监测系统,建立高效的舆情收集、整理与报告机制

网络舆情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民群众对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主观反映是思想认识问题。解决思想问题需要采取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针,两者兼顾,不可偏废。网络舆情反映了一定的社情民意,是师生意见表达的一个渠道和途径。往往正常的渠道不敢不愿、无法展示或不便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高校应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与处理机制,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解决在基层,并切实关注广大师生反映的问题,对于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虽然合理但一时无法解决的,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同时,高校应敢于通过网络平台接受监督,在广大师生面前树立直面问题、勇于担当、办事高效的良好形象。以校园网为平台,加强网上论坛建设,探索和实施校务公开,主动与师生网上互动交流,实时回答师生关心的校园热点问题,及时帮助师生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网络舆情信息并不代表真正的民意,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师生的心声。重大事件是网络舆情的集中点,突发事件是网络舆情的兴奋点,与广大师生密切相关的热点事件是敏感点,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焦点事件是关注点。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个新领域,它反映并影响着一定范围的社会舆情的生成与发展。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测与处理需要采取及时、敏感、稳妥、高效的措施,否则将直接影响到高校校园的稳定,影响到社会局面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高校网络舆情不仅需要高度重视,而且舆情监测与管理刻不容缓。


上一条:医学院舆情管理制度 下一条: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

关闭